第七屆教博會《數智時代·人文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家教門風的傳承與創新》 主題論壇舉辦

為弘揚教育精神,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教育強國建設,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主題論壇《數智時代·人文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家教門風的傳承與創新》於2025年11月15日(週六)14:00-17:00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次論壇由北京師範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主辦。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家教門風、家庭教育新挑戰與數字時代下的親子關係等議題,通過跨領域、多視角的思想碰撞,為傳統家風注入時代內涵。
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長旭在開幕致辭中提綱挈領地指出,“家教門風”是“樹人立人”的核心力量,是文化自信的堅實底色,更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同時,他充分認可北京師範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中心作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新型智庫,為人文灣區的文化建設與傳播提供的前瞻性智慧貢獻。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黨委副書記、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黨總支書記孔毅代表北京師範大學對主題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並充分肯定了北京師範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中心的國際化視野與前沿性智慧。未來,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將持續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中心發展,助力其在學術、人才與社會服務領域實現更大突破。
珠海市委教育工委委員、珠海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芳在致辭中指出,家庭教育關乎個體成長與國家民族未來。當前數智時代為個性化教育提供機遇,也面臨螢幕依賴等挑戰。本次論壇聚焦家教門風傳承創新,意義深遠。珠海孕育了容閎等教育名家,兼具深厚教育基因與特區精神,既將廣府文化融入教育,打造家風實踐基地與研學線路,又以AR、全息投影等科技賦能傳承。未來,珠海市教育局將深化與高校的合作,以“守正創新”推動家庭文明新風尚,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珠海教育力量。
本次論壇設“報告發佈”“主題演講”“沙龍對話”三個環節。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於丹教授發佈了題為《數智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家教門風的新生態》的主旨報告。報告系統闡述了在人工智慧技術推動社會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傳統家教門風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提出了數智時代灣區家教門風的創新路徑。
於丹教授指出,“家”對中國人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是個人精神寄託與倫理秩序的根基。數智時代為家庭帶來了革命性變革,從“數字難民”到“數字移民”再到“數字原住民”,家庭教育正發生著“從人類中心知識時代向人機協同知識時代”的範式轉變。她強調,AI技術正在重構傳統家庭內部的權力結構與情感聯結。中國的核心家庭面臨“知識權威感削弱”“親子情感紐帶鬆動”“自身角色轉型困難”三重困境,亟需家長積極轉變角色成為孩子創造力的“啟動者”,而不是“限制者”,形成“家長、孩子、AI”三方互動的教育新生態。
面對變局,於丹教授回歸中國文化視域,強調中國是獨特的“家邦社會”,其核心是倫理價值。她闡釋了“家風”“家規”與“家教”不僅共同構成一種倫理認同,也是一種規則認同,更是一種穩定的價值默契。於丹教授特別分析了粵港澳地區“承中原儒家倫理,納海外開放氣象”的獨特文化特質,指出這種“勇於創新、兼收並蓄”的特質,是灣區構建家教門風新生態的寶貴資源。
於丹教授提出了數智時代灣區家教門風的創新路徑。她強調目前家庭教育已經從HGK(人類中心知識)進入AIGK(人機協同知識),呼籲家長需完成從“知識傳授者”到“數智共育者”的角色轉型,核心是“先人後智”,重在培養孩子的學習力、判斷力、創造力等能力。在實踐層面,於丹教授建議創新“AI時代的家規方式”,培養子女成為負責任、善批判的“數字公民”;建立家庭數字素養培養體系,幫助孩子發展批判性思維和資訊篩選能力,成為資訊的“主動駕馭者”而非“被動接收者”。
於丹教授總結強調,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亟需從當下找准出發點,從共有的“家文化”根脈中汲取力量,構建“血脈相連的文化認同與命運共同體”,真正實現“從家教家風中塑造社會秩序規範,從數智互動中優化科學教育場景,從溫暖的倫理秩序裏構建美好的灣區圖景”。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認定心理學家林丹華教授發表了題為《人工智慧時代高質量的親子關係》的演講。林丹華教授從 AI 時代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及知識資源全面開放的特徵切入,指出AI 時代對人提出新要求:需具備高度創造力、情緒調節能力、抗挫力及團隊合作能力。她進一步強調AI帶來的親子溝通新挑戰:親子層面出現父母因溝通方式差異“失權”,真實陪伴缺失“失陪”,以及孩子過度依賴AI“失能”的問題。對此,她提出四條構建高質量親子關係的核心路徑:父母應以尊重與接納為基礎,給予孩子行為與情感自主;保持“親密又獨立”的界限,避免過度干預與共生式教養,給予孩子探索空間;用成長型思維賦能溝通,將“失敗”轉化為“暫時還沒達到”的成長契機;更需做好自身情緒的調節。
在探討數智時代家風傳承與家校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時,澳門中華教育會會長、澳門東南學校校長、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聯合會副主席鄭洪光,以《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數智時代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的澳門家風傳承與創新》為題,結合數智時代大灣區一體化發展趨勢,分享了澳門家風傳承與創新的實踐思考。他指出,澳門家風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百餘年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使澳門家風形成“傳統為核、現代為表”的雙重文化基因。針對數智時代親子陪伴不足、多元資訊衝擊、傳統家風影響力弱化等挑戰,他介紹,澳門正通過政府引導、學校主導、社區推動、家庭主體、技術賦能的多元協同模式破局。通過搭建大灣區家風教育數字資源庫,以短視頻演繹傳統美德、重現家風故事等形式,推動家風教育從“說教”轉向“體驗”,既堅守文化根脈,又貼合時代需求,為大灣區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
澳門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校長、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理事長劉麗妹以《生活即教育——澳門傳承中華文化的經驗分享》為發言題目,從澳門“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定位入手,以哪吒廟與西方建築共存、魚行派龍船船頭飯等場景為例,指出澳門中西文化和諧共處“不是口號,而是日常生活常態”,多元文化在此包容共生。隨後,她以化地瑪學校為樣本,詳細介紹了“靜態管理+動態發揮”雙軌模式。最後,劉麗妹校長用“園丁”比喻教育者,鼓勵大家要像擁抱生活一樣傳承文化,借助澳門的平臺傳揚美好事物。
數智時代在推動教育公平與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兒童青少年數字素養的結構性失衡。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應用心理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田麗麗教授以《數智時代下家校共育共建兒童青少年數字素養》為發言題目,從兒童青少年數字素養入手,指出當前兒童青少年在網路和AI使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心理層面上呈現出注意力碎片化、認知固化、自尊與自我價值感受損等問題;行為上呈現出網路成癮、社會技能退化、群體極化等問題。對此,她提出應構建由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協同、功能互補的整合性支持網路。她呼籲家長應在家庭中扮演“成長教練”的角色,學校更多地給予全方位的系統賦能,社會共築數智生態,從而系統提升青少年在數智時代的綜合素養與心理韌性。
本次論壇的沙龍對話環節由於丹教授主持,四位專家學者圍繞“科技賦能的家教新範式”主題,就家長關心的三大現實問題展開深度交流,深入探討數字環境下親子關係調適、青少年心理健康守護及相關倫理規範構建等關鍵問題。整場對話金句頻出,案例真切,為在座家長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富於人文溫度與現實效用的家教路徑。


第三屆“粵澳共此時”花海歡樂季啟幕
11月15日下午,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民生事務局主辦的第三屆「粵澳共此時」花海歡樂季在橫琴花海長廊一號驛站浪漫開幕。活動將持續至12月6日,連續4個週六、共計4個主題,為你解鎖不一樣的週末新玩法。本周活動以「來花海·一起漫遊吧」為主題,在自然花海與藝術交融的氛圍中,為市民遊客獻上一場融...
2025年11月17日
天匯星藝術空間雙展啟幕
橫琴天匯星藝術空間攜手澳門當代藝術家呈獻的藝術雙展,10月23日正式開幕。展覽匯聚17位藝術家,呈現兩大主題。「詩形物影」集合兩地八位藝術家、詩人及音樂人,打破詩歌媒介限制,展開跨領域創作對話;「流轉之間」則以「時、空、念」為核心命題,融合當代舞蹈、傳統水墨與數字技術,構建東西美學交融的流動劇場。展...
2025年10月25日
World Up世界青少年街舞錦標賽圓滿收官
為期兩天的2025 World Up世界青少年街舞錦標賽總決賽近日在橫琴創新方動·融·館圓滿收官,來自全國各地的超過300名街舞少年齊聚橫琴,以舞會友、同台競技,展開巔峰對決。
2025年10月20日
琴澳青年志願者協會成立 共促粵澳青年融合發展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琴澳青年志願者協會成立大會10月18日在合作區隆重舉行。澳門中聯辦社會工作部副部長、一級巡視員趙河清,廣東省青年聯合會主席賀璐璐,廣東省委橫琴工委委員、省橫琴辦副主任魏以軍,澳門特別行政區十五運會及殘特奧會澳門賽區籌備辦公室主任潘永權,廣東省志願者聯合會會長顧作義,澳門工聯總會會長...
2025年10月20日

登記成為澳門有線電線用戶
觀看世界各地約100多個不同類型的頻道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