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粵央企中交四航局承建的東莞首條沉管隧道迎來新進展

有線圖文新聞 / 本地資訊

發佈於 2025年6月2日 上午 11:11

有線圖文新聞 / 本地資訊

駐粵央企中交四航局承建的東莞首條沉管隧道迎來新進展

四十載奮筆春秋,刻畫莞邑大地交通脈絡;新時代強國擔當,力助東莞發展提質增速。作為駐粵央企,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與東莞同頻共振、共生共榮。

自上世紀80年代進入東莞市場,中交四航局滿載勇立潮頭的信心榮光,先後參與建設沙角電廠、虎門港和廣州港新沙港區等,以一座座港口碼頭鼓起東莞“向海圖強”的新風帆;又積極承擔東莞水生態五標、污水管網完善工程六標建設,以一條條管網奏響東莞“綠水青山”的新樂章,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增添“東莞動力”。

在東莞萬江街道,由中交四航局承建的東莞市鴻福西路-銀龍路跨江通道工程(簡稱:東莞跨江通道項目)施工現場如火如荼,曾參建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的中交四航局項目團隊正帶領300余名建設者奮戰一線,機械設備轟隆作響,施工車輛來回穿梭,各作業面井然有序推進。目前,東莞跨江通道項目已順利開啓水中段施工,是繼南北岸工作面全面打開後,又一關鍵性工程進展,標誌著項目全線施工進入新階段。

東莞跨江通道項目是東莞市首條沉管隧道項目,也是東莞市加快推進交通強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任務之一。該工程位於東莞市西北部,為連接萬江和南城之間的城市主幹路隧道工程。項目主線總長度約1.87千米,其中隧道全長約1.54千米,設計速度50公里每小時,為雙向6車道,水上沉管段長210米,由3個管節組成。該通道建成後,將樹立東莞交通建設新標桿,優化城市交通佈局,完善越江體系,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發展,助力中心城區“擁江發展”戰略落地,加速“南城CBD-萬江科創帶”產城融合步伐,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中交四航局作為國內水下隧道建設領域的國家隊和主力軍,自1988年參與建設大陸第一條沉管隧道——廣州珠江隧道以來,先後參與建設了廣州洲頭咀隧道、港珠澳大橋、廣州車陂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深中通道、廣州會展西路過江隧道等工程,親歷了中國沈管建造技術從空白到卓越的發展歷程,在30餘年的施工中積累了涵蓋施工、研發、裝備製造的沉管隧道全產業鏈技術,擁有成熟的工藝技術、專業的技術團隊和豐富的施工經驗。

自中標後,中交四航局高度重視,第一時間抽調參與過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大連灣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人員組成項目管理團隊,科學調配人材機資源,以“起步就是衝刺、開局就是高潮”的信念跑步進場,迅速完成項目開工的前期準備工作。“雖然項目施工量大,工期緊張,涉及專業多,技術要求嚴格,但我們有信心通過科學管理,精細組織施工,將項目打造成安全、環保和質量過硬的標桿工程,為東莞市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曾參建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中交四航局東莞跨江通道項目相關負責人張文森介紹道。

面對制約項目推進的難點、堵點、痛點,項目團隊在東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東莞市交通運輸局和萬江街道等單位的統一指導下,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主動出擊,提前梳理項目建設前期的重難點問題,快速解決了臨時用地辦理、管線遷改、交通疏導等關鍵事項,接連完成首件格柵地連牆施工、護岸第一次臨時防洪體系轉換、北岸隧道B匝道地連牆圍護結構施工、南岸二期鴻福西路首期道路交通導改等多個重要節點,實現安全、質量、進度等多線並進,為優質、安全、綠色推進項目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東莞市首條沉管隧道,項目自建設伊始便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由於項目涉及深基坑施工、複雜水域沈管安裝及樁基托換等重大分項施工,對項目建設提出很高的要求。為高效推進沈管隧道施工這一核心工序,項目團隊傳承好港珠澳大橋精神,聚焦高科技水平自立自強,圍繞乾塢建設、沈管預製、基床處理、浮運安裝等施工技術進行研究、創新與完善,研發組合式沈管安裝駁、拼裝式深水高精度基床整平系統和多功能鑿夯一體化裝備,致力於打造出一套完整可應用於內河沈管隧道關鍵施工的技術鏈。

該項目基槽開挖總量近14.5萬立方米,其中92%以上為中風化岩層,加之項目地處市區,臨近曲海大橋、跨江燃氣管道、供水管等特殊建築物及管線,水下爆破施工工藝難以適用。然而,傳統鑿岩船受橋梁限高影響無法進入施工區域,加之鑿岩施工後需對基底進行夯平處理,常規的鑿岩船無法滿足項目施工要求。為此,中交四航局自主研發了多功能鑿夯一體化裝備,並派遣技術團隊前往裝備研發場所,實地學習設備使用場景,熟悉鑿岩裝備的使用性能,為高質量推進東莞跨江通道項目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面對項目施工組織跨度大、場地狹窄、各專業交叉施工多、施工工藝複雜等難題,中交四航局還將該項目作為智慧工地平台試點單位,通過借助數據分析與自動預警系統,實現對機械設備管理、生產管理、環境監控、質量把控、安全保障、視頻監控及人員管理等全覆蓋,從而確保項目決策更加科學高效,關鍵節點得到有效管控,有效降低各類施工風險。如今,東莞跨江通道項目智慧工地平台已接入深基坑監測及水文數據監測等先進功能模塊,並計劃逐步構建沈管隧道施工全過程管控體系,涵蓋沈管預製、出運和安裝等關鍵環節,進一步提高項目安全管理效率。

在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項目建設的同時,中交四航局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全力打造民生工程,用心增進民生福祉,得到了東莞市屬地單位的廣泛稱贊。

在東莞鴻福路項目施工現場一側,茂密的樹林鬱鬱蔥蔥,枝葉相互交織,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洋洋灑灑落在地面上,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與遠處正在施工的現場交相輝映。

由於項目施工用地開挖涉及多處城市綠植生長區域,為同步“抓起”工程施工任務與環境保護責任,項目團隊秉持綠量優先、樹木覆蓋率優先的原則,提前規劃出9600平方米土地作為苗木遷移區,通過有序開展樹木遷移,力求在滿足項目建設需求的同時,守護好城市的生態環境。“遷移期間,我們為各種類的綠植量身定制遷移方案,希望最大程度地提高樹木的存活率。”工程部部長吳宇恆介紹道。

針對遷移後樹木出現的葉子發黃、枯萎問題,項目團隊逐項排查找出病症所在,及時調整切割方式並做好相關保護措施,最大程度減輕對樹木的影響。如今,經過一年半的努力,項目已順利將1284棵樹安全遷移至指定區域。“我們將繼續秉持施工生產與城市環境保護並行理念,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全力打造綠色工程。”望著鬱鬱蔥蔥、茁壯成長的樹林,張文森說道。

自項目開工以來,項目團隊在東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的支持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主動參與“誠心城益”房屋微改造黨建公益項目,幫扶道滘鎮昌平村、虎鬥村和萬江街道曲海社區等四戶貧困戶開展牆麵粉刷、坐便器安裝、房梁加固以及安裝新大門等微改造工程,以實際行動彰顯央企服務地方發展、助力民生改善的使命擔當。“特別感謝東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和中交四航局的關心和關愛,給這些家庭重新粉刷了牆面、安裝了坐便器,讓老人的生活更方便、更安全。”虎鬥村村委負責人由衷感謝道。

未來,中交四航局將不斷提升項目管理水平和施工技術能力,將東莞市首條沉管隧道打造成“優質工程、綠色工程、廉潔工程”,為東莞經濟社會發展再樹一張新名片,為東莞市高質量發展貢獻“中交四航”力量。

更多相關

博監局勞工局與六間博企舉行颱風應急工作會議

為應對超強颱風「樺加沙」來襲,博彩監察協調局(下稱「博監局」)聯同勞工事務局(下稱「勞工局」)於今(22)日與六間幸運博彩承批公司舉行颱風應急工作會議,就娛樂場在惡劣天氣及極端情況下的防災及應急處理方案進行深入討論及應對部署。 由於「樺加沙」預計將對澳門造成較大影響,政府決定在發出八號風球時便會關閉...

2025年9月22日

特區政府部署系列措施及防災工作

行政長官岑浩輝今(22)日上午與多名主要官員舉行特別會議,共同部署應對超強颱風 「樺加沙」 的各項工作。會後,保安司司長、聯合行動指揮官黃少澤,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經濟財政司司長戴建業,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及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先後向傳媒介紹多項重點防災工作及相關措施。 黃少澤表示,總體民防工作將按...

2025年9月22日

行政長官及司長到多區視察防風部署

超強颱風「樺加沙」逐漸逼近本澳,行政長官岑浩輝與多位主要官員今(22)日下午分別到不同低窪地區及撤離區域視察,了解應急部署,協調落實各項防災工作,並沿途呼籲商戶和市民及早做好防風防浸措施,與特區政府共同應對「樺加沙」,全力確保社會秩序穩定,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行政長官在保安司司長、聯合...

2025年9月22日

「京粵港澳」舉行四地天氣會商 嚴陣應對超強颱風「樺加沙」

超強颱風「樺加沙」為今年以來影響華南沿岸最強的熱帶氣旋。為評估「樺加沙」的威脅,中國氣象局、廣東省氣象局、香港天文台及澳門地球物理氣象局分別於9月21 日及22日召開「四地颱風專題會商」,以加強區域協作與信息共享,築牢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會議深入分析了「樺加沙」的移動路徑、登陸位置及時間、以及風暴...

2025年9月22日

登記成為澳門有線電線用戶

觀看世界各地約100多個不同類型的頻道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