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品牌工程 中國方案點亮高效履約之路

有線圖文新聞 / 本地資訊

發佈於 2025年5月13日 下午 3:50

有線圖文新聞 / 本地資訊

“一带一路”品牌工程 中國方案點亮高效履約之路

近日,由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負責實施的沙特利雅得穆卡布四方城土方包項目正式收到業主頒發的項目移交證書,標誌著項目順利履約,為中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增添了又一重要成果。

沙特利雅得穆卡布四方城是沙特政府在首都新穆拉巴區中心打造的一座長、寬、高均為400米的立方體摩天大樓,是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的大型開發項目,該單體建築未來將成為繼迪拜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城之後世界上第二座氣候控制室內城市,是一座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的現代化新城。

由中交項目團隊負責實施的四方城土方包項目是利雅得穆卡布四方城立方體摩天大樓建造的首個項目,主要施工內容包括581.3萬立方米土石方開挖回填與106萬平方米的地基處理。自2023年10月開工以來,面對多國施工人員、多語言溝通、多文化交融的海外複雜環境,中方建設團隊科學統籌策劃、精心組織施工,於2025年2月提前完成全部工程內容,贏得了業主的高度贊譽。

沿著哈立德國王高速公路一路向南,越過烈日灼照的沙石與起伏地勢,一片沈寂多年的土地正在被喚醒——這裡便是穆卡布四方城土方包項目的施工現場。

作為中交四航局在利雅得參與建設的首個項目,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新區域市場站穩腳跟?項目相關負責人徐傑回憶道:“業主原方案需將所有開挖石方先進行破碎,再分層回填,不僅投入設備量和用水量大,且施工功效較低。”

在參考類似項目實施經驗的前提下,中交項目團隊與設計方反復溝通,創新提出了地基處理“開挖-回填強夯-頂層回填”的替代方案,即將現場開挖的土方和石方混合回填,再強夯處理。代案與原方案相比,機械設備總投入、總機械台班次數減少近50%,減少土石方轉運450萬方,減少篩分破碎450萬方,減少分層回填用水85萬噸,不僅滿足進度質量要求,為業主提供了經濟高效的優質方案,更有效減少機械設備工作期間產生的噪音、揚塵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當沙特業主方瞭解到“中國方案”一系列可預見的實惠,紛紛表示對替代方案的認可。

安全環保高效的“中國方案”是中交項目團隊在利雅得市場大門的“敲門磚”,彰顯了“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沙合作從願景走向現實邁出的堅實腳步。施工方案確定後,推土機轟鳴穿梭,重型設備晝夜不歇,一鍬一鏟之間,是整個“未來之城”拔地而起的第一塊拼圖。

項目施工期間,面對工期緊、任務重的現實挑戰,中交項目團隊結合施工實際持續優化土石方開挖作業方案,積極圍繞施工重難點開展技術攻關,通過引入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確保項目建設優質高效推進。

通過對岩石硬度和岩性的分析,中交項目團隊創新提出“轉石為土”的施工理念,首次引進了7台有“跨界破碎黑馬”“破碎先鋒”稱號的鷹鈎機重型設備。鷹鈎臂挖掘機是風化石、頁岩石、紅沙岩等挖掘破碎的利器。“與傳統破碎錘、爆破作業相比,不僅施工效率高、安全性能強,還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質量。”徐傑介紹道。項目在不到半年時間完成土方開挖460萬方,累計完成近66%的工程進度,遠超業主預期。這一土方量,相當於1個半“鳥巢”體育場的體積,展現了團隊高效優質的建設能力,獲得業主方的高度評價。

“打造‘一帶一路’品牌工程,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建設目標,我們將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的中國技術、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為推進當地基礎建設貢獻力量。”徐傑介紹道。

 八月,施工現場挖機隆隆作響,作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不遠處,一隻刺尾蜥從洞穴中爬出覓食,利雅得四方城土方包項目安全環保部長楊永建正在項目現場環保巡查,一眼就看見探出洞口的“小腦袋”。

作為沙特阿拉伯的國家保護動物,蜥蜴在維持生態鏈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楊永建發現蜥蜴後,立即上報相關情況,徐傑第一時間下達指令:“立即暫停該區域的施工活動,採取有效措施保護蜥蜴。”接到指令後,項目安全環保部在蜥蜴洞穴周邊50米外圍設置防護帶,並在防護帶外圍設置作業緩衝區。同時,項目工程部也主動調整現場開挖工序,重新劃分施工區域。

為了防止外界施工環境對蜥蜴造成意外傷害,中交項目團隊聽取第三方生物專家建議,科學制定並順利實施“蜥蜴搬家計劃”。

經過反復論證,方案迅速成形,涵蓋了監測、捕捉、搬遷和安置等多個步驟。在獲得當地環境保護政府部門下發的捕捉許可證後,項目迅速完成捕捉工作。隨後,第三方環境公司的監測人員對蜥蜴進行健康檢查,並得出結論:身體指標合格,具備遷移條件。中交項目團隊成功將刺尾蜥安全轉移至與原棲息地生態條件相似的新區域。“該舉措彰顯了中國企業對利雅得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我們對此很放心。”業主對中交項目團隊保護刺尾蜥的做法高度稱贊。

除了做好對施工區域動植物的保護動作外,中交項目團隊還始終堅持綠色施工原則,全面落實“控塵、降噪、減排”三項管理措施,通過定點配備高效霧炮機、灑水車,對作業區域和運輸道路進行高頻灑水作業等方式,最大程度降低了施工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

 “有幸成為利雅得四方城項目的首個阿語翻譯,我倍感自豪。”項目阿拉伯語翻譯賈智傑由衷說道。

在項目啓動初期,污水清運任務一度因溝通不暢而陷入停滯。“沙特當地人工作節奏和我們有所不同,再加上語言障礙,溝通工作時常常產生偏差。”回憶起那段經歷,賈智傑印象深刻。為此,賈智傑積極協調,先是電話聯繫,再不行追到供應商公司面對面協商。“剛開始,現場的情況供應商不瞭解,我們就一遍又一遍地解釋,盡量明確需求,提前溝通好,減少突發情況的發生。”久而久之,當地人在與項目的合作中逐漸認可中國企業的工作作風。

污水清運只是項目眾多工作的一個縮影,在賈智傑和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下,項目部與當地夥伴的合作越來越順暢。一位合作了很久的供應商表示“中國企業講信用,態度友好,願意溝通,我們也要有協議精神,積極配合合作。”

除了日常工作的溝通,賈智傑也積極地幫助同事學習阿語。“如今,項目很多同事開始學習基本的阿拉伯語,語言不只是翻譯的工具,更是中國員工和當地員工溝通的橋梁。” 賈智傑介紹道。在四方城這片熱土上,中國建設者用汗水和耐心,讓一條條語言“斷點”變成合作的“連線”。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重點工程,中交項目團隊始終堅持開放和共享發展理念,積極構建多語種、多文化、多國別融合的國際施工管理體系。除了設立專業的阿語翻譯崗位,在推動屬地融合方面,項目團隊還積極引入本地機械、土方運輸等分包資源,科學調配、規範管理。

同時,中交項目團隊堅持“屬地用工、屬地採購、屬地運營”原則,雇傭本地勞工,定期組織崗位技能培訓與作業前安全教育,提升工人專業素養與現場執行力。安全環保部的米卡來自巴基斯坦,曾在武漢留學,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他說:“從學習安全規範,到開展現場巡查、隱患排查,再到組織應急演練,在中國師傅的悉心指導下,我不僅掌握了先進安全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也學會了如何與施工團隊高效溝通、協同管控風險。感謝中國企業為我提供了寶貴的發展平台。”

作為中沙務實合作的重要項目之一,項目的順利實施不僅進一步提升利雅得城市功能,也為其邁向沙特第一大城市、打造區域發展新引擎注入強勁動能。中方建設者將繼續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則,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積極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攜手沙方夥伴以實際行動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為實現沙特“2030願景”貢獻更多中國經驗與發展動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加堅實的力量,共同開創更加繁榮、可持續的美好未來。

 

更多相關

工聯總會獲授「全球微粵曲教學點」 助推灣區文化全球傳播

為推動微粵曲文化由大灣區傳播到世界各地,「全球微粵曲大賽優秀作品教學點」授牌儀式於2025年7月25日上午假澳門工聯筷子基家庭及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舉行,澳門工聯總會獲廣東廣播電視台珠江經濟台、南方生活廣播授權,成為澳門地區推廣微粵曲的教學基地。活動由廣東廣播電視台珠江經濟台、南方生活廣播、澳門工會聯合...

2025年7月25日

澳蘇中學生交流營赴南京學習參訪

7月24日,「澳蘇中學生陽光成長」2025年文化交流營一行,轉赴南京展開新一輪學習參訪,先後走訪南京大學、夫子廟及中國科舉博物館,了解農業科研現況及歷史文化。 參訪當日,交流營一行先到南京大學聆聽由環境學院教授劉蓓蓓主持的「農業的氣候適應與環境可持續性」講座,講座聚焦糧食安全與環境保護的平衡、農業氣...

2025年7月25日

澳蘇中學生交流營走訪常熟及蘇州

「澳蘇中學生陽光成長」二○二五年文化交流營一行,7月23日繼續走訪常熟,先後參訪常熟高新區、常熟博物館、翁同龢紀念館、方塔公園、方塔街、仲雍墓與言子墓等地點。同日,隨團嘉賓亦前往蘇州進行深度參訪。 走訪當日上午,交流營全體成員前往常熟高新區開展科技主題參訪。在常熟高新區創新創業展示中心,同學們通過圖...

2025年7月24日

澳蘇中學生交流營舉行開營儀式

由澳門江蘇聯誼會及江蘇省海外聯誼會主辦、何泉記慈善會資助的「澳蘇中學生陽光成長」二○二五年文化交流營,7月22日上午九時半假常熟市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行開營儀式。 江蘇省委統戰部港澳台工作處處長張志中,蘇州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王燕紅,常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周曉,蘇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鄧兵,江...

2025年7月23日

登記成為澳門有線電線用戶

觀看世界各地約100多個不同類型的頻道節目